服装工程学院讯(撰稿:刘蕊、周瑞)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暑期,服装工程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实践活动。下面,让我们一同沉浸于红色记忆的海洋,近距离观赏服装工程学院学子们创作的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红色作品,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红色辉煌》
作者:蔡素捷、郑建奎、戴之华
指导老师:蔡素捷
作品以中国百年征程、江西红色文化为灵感,采用蜡染技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作为核心要素,结合独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呈现。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效果和表现力,既传承了非遗技巧,又赋予其新时代文化内涵,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和传承红色精神的有效结合。

《匠心筑梦》
作者:蔡素捷、梁淑萍
指导老师:蔡素捷
作品以江西红色文化为灵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基地作为核心要素。针织是一种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线圈并相互串套形成织物的工艺其产品具有弹性好、透气性强、柔软舒适等特点,作品结合针织的独特制作工艺,从图案的处理、织线的搭配、运用独特的匠心工艺,充分地突显出作品的生动,激情地展现了江西红色文化传承与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木刻拓痕:铭记抗战八十载》
作者:王喜英、马文文、陈雨婷、刘盛发、潘一鸣、王俊喜、吴鹏飞、邹欢欢、周绅、钟树炜
指导老师:王舒
这些木刻拓印作品,以庆祝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木刻版上,有长城图案搭配“1945—2025”字样,象征着抗战历史与当下的联结;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标语木刻,以及喇叭、和平鸽、五角星等符号木刻。通过拓印,将这些承载着抗战记忆与爱国精神的图案呈现在衣物、布袋等周边上,以艺术形式回望抗战岁月,传递对历史的铭记与对和平的珍视,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数码红印:铭记烽火岁月》
作者:马文文、王喜英、陈雨婷、刘盛发、潘一鸣、吴鹏飞、周绅、王俊喜、邹欢欢、钟树炜
指导老师:王舒
这幅作品展现战士们在战火中冲锋的热血场景,红旗高扬象征信仰力量,作品用电脑绘画打印版高清还原画面;拼图展板兼具趣味与教育性,帮助参观者进一步体会细节;明信片小巧易传播,传递革命精神;丝巾将画面融于时尚,让精神贴近生活。多样文创产品让革命精神更广泛地走进日常生活。

《彩笔绘忆:赓续铁军魂》
作者:周绅、王喜英、马文文、陈雨婷、刘盛发、潘一鸣、王俊喜、吴鹏飞、邹欢欢、钟树炜
指导老师:王舒
这幅作品以南昌新四军旧址为蓝本创作。画面里,红色星星象征红色精神传承,参观者紧跟革命烈士步伐,代表着紧跟党的领导,尽显对革命精神与党的追随,黑线左侧描绘的是抗日时期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右侧是描绘当今中国人民不忘历史参观新四军旧址的场景。通过左右时空对比展示出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赤线铭史:八秩抗战的精神织章》
作者:吴鹏飞、周绅、王喜英、马文文、陈雨婷、刘盛发、潘一鸣、王俊喜、邹欢欢、钟树炜
指导老师:王舒
这套系列作品以线绘艺术形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画面分三部分,上方是红色飘带与金色元素组合,似精神火炬;中间呈现党徽、“1945—2025”“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字样及五星,彰显党的领导与胜利纪念;下方是象征国家的建筑图案和金色“80”,整体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通过精巧线构,回顾抗战历史,传递对胜利的缅怀与对党的拥护,展现浓厚的爱国情怀与历史敬意。

《赣地红门:艺述抗战魂》
作者:潘一鸣、吴鹏飞、周绅、王喜英、马文文、陈雨婷、刘盛发、王俊喜、邹欢欢、钟树炜
指导老师:王舒
这幅肌理画,以江西省美术馆建筑为核心元素,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画面中,蓝底勾勒出江西地域轮廓,象征这片土地的历史承载;美术馆红门与红星意象,既锚定文化地标,又呼应抗战精神的红色基因。肌理笔触的厚重质感,让建筑与地域的融合更具历史纵深感,寓意江西以文化艺术为载体,铭记抗战岁月的热血担当,借美术馆这一文化之门,传递八秩以来薪火相传的爱国情怀与精神力量,让抗战记忆在艺术肌理中永续传承。

《烽火九宫:新四军魂》
作者:刘盛发、潘一鸣、吴鹏飞、周绅、王喜英、马文文、陈雨婷、王俊喜、邹欢欢、钟树炜
指导老师:王舒
该作品的框架灵感来源于江西省美术馆的“烈火英雄”,以烧灼的布艺质感重构历史叙事。作品以烧布为底、剪影为骨,将号角、徽章与铁军英姿熔铸于九宫格框架中,暗合“烈火重生”之意,提醒世人昔年烽火虽逝,然新四军精神如星火永镌山河。
红色走读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一次对红色文化的深刻致敬,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服工学子们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力量,在体验红色文化中坚定信念,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了革命红色文化,触摸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希望同学们能带着展览中的收获与感悟,在青春的赛道上继续奋力奔跑,用更多扎实的实践成果,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篇章。